慢病高發是人類在為醫學發展史上的認識誤區買單
近日,科技部新藥項目評審專家、國家微生態高技術示范工程基地負責人、著名微生態新藥創研專家、山東省微生態學會主任委員崔云龍教授指出,慢病高發是人類在為醫學發展史上的認識誤區買單。
崔教授指出,長期以來,人類在醫學發展史上,犯了一個不容小覷的錯誤,那就是過度重視人體自身的器官以及基因,忽視了共生器官--人體菌群的重要性,造成了巨大的認識誤區,致使人類對諸多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類風濕、濕疹、抑郁癥、心梗、腦栓、癌癥等諸多慢病的起因認識不到位,嚴重影響了對這些疾病的科學預防和合理治療。老話說得好:方向不對,一切白費。
但自2008年以來,在《Science》、《Nature》等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的有關腸道菌群失調與慢病高發的數百篇研究論文證實不僅是腸道疾病,連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謝性疾病、自閉癥和抑郁癥等神經性疾病、濕疹與過敏等免疫性疾病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等超過50多種疾病的發病都與腸道菌群的失調高度相關。這些重大發現不僅解開了上述眾多慢病的發病機制,也為現有藥物不能有效治療上述疾病找到了原因,是靶標沒有找對。并由此拉開了人體菌群研究以及益生菌新藥開發的序幕。為此,今年,美國白宮宣布兩年內投入1.21億美元,啟動"國家微生物組計劃"(National Microbiome Initiative,簡稱NMI),該計劃是之前美國和歐盟已啟動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HMP)與人類腸道宏基因組(MetaHIT)的升級版,既把影響人類健康的相關微生物組群均納入了研究范圍,又把人體微生物的終極研究目標調整為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并升級為國家戰略。使之與腦科學、攻克癌癥計劃并列。
白宮之所以如此重視,并拓寬研究范圍、調整終極研究目標,投入巨資,升級啟動人體微生物國家戰略,使之與腦科學、攻克癌癥計劃并列,就是因為美國政府敏銳地認識到了人體微生態學的發展既為預防、治療慢病找到了循證醫學的依據,也為控制醫療費用找到了出路。長期以來,糖尿病、心梗、腦栓、癌癥等慢病不僅是影響美國民眾健康的第一殺手,也是造成美國醫療費用不斷攀升、嚴重消耗美國醫保資源的重要因素。美國白宮的本次人體微生態研究戰略升級版"國家微生物組計劃"就是旨在破解這一困擾民眾與政府的健康和財政難題。在政府導向性政策的強大影響下,美國微生態新藥的開發局面已成風起云涌之勢,據統計,截止到2016年8月底,在美國NIH和FDA的www.clinicaltrials.gov(臨床研究注冊網站)中備案注冊的、正在開展的I、II、III 期新藥臨觀研究的益生菌新藥共有448個,其中美國就占了106個(適應癥涉及到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腸癌、過敏、抑郁和自閉癥等四十余種),而中國僅有3個。因此,若政府不立即高度重視、有效組織、奮起直追的話,難免在最新崛起的微生態領域還是要吃進口美國高價藥的局面。若不迅速大力加強微生態知識的教育普及,讓廣大醫務工作者及民眾充分了解到各種慢病高發的嚴重現狀是人體菌群失調誘發的,以及人體正常菌群對健康的重要性,并積極開展相關研究與合理運用,就要繼續為慢病的高發買單。
崔教授繼續談到,伴隨著對共生在人體腸道為主、口腔、皮膚、生殖道等人體菌群的深入研究,發現人體的共生菌種類,超過1000種,數量超過100萬億。這些共生菌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比人類還早,自從人類誕生那天起,它們就和人類結成了密不可分的共生關系。概括起來講,人體菌群對于人類至少有三大作用。
1、決定人體免疫功能的正常否。人體抗病力強弱取決于免疫力,免疫力的強弱,決定于免疫系統的正常否,這是大家所公知的。人體微生態學進一步研究發現人體強大的免疫系統,特別是粘膜免疫系統是在腸道菌群的參與下共同完成的。較之無菌動物,擁有正常腸道菌群動物的免疫力提高了一萬倍。若人體菌群失調,輕則人體的免疫系統失常、紊亂,免疫力降低,易感冒等。重則造成過敏、濕疹、類風濕、潰結、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糖尿病、腸癌等慢病或頑固性疾病。所以,保護人體菌群平衡,就是保護免疫和健康!
2、決定粘膜屏障功能的正常否。微生態醫學專家最新研究發現,不僅喝酒瀉、冷涼瀉、潰結、腸癌等與腸道菌群的失調密切相關,類風濕關節炎、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亞健康、肝病等50多種疾病的起因竟然是腸內有害菌穿過破損、滲漏的腸粘膜,移位到淋巴、血液系統而引發的,這些患者均存在腸粘膜破損、滲漏、腸道菌群失調。所以,完整的粘膜屏障功能是預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第一道防線。但這道防線的正常否,取決于腸道菌群的正常否,特別是腸道內產酪酸菌含量的正常否。科學家發現,IBD、肝病、腸癌、糖尿病等患者較之健康者菌群嚴重失調,腸道內的酪酸梭菌等產酪酸菌的含量顯著降低,腸道粘膜處于破損、滲漏狀態。用酪酸菌制劑治療,效果明顯。即,當酪酸梭菌等產酪酸菌的含量明顯降低時,就會造成腸粘膜再生修復所需的營養物質酪酸嚴重匱乏,不僅致使腸粘膜脆弱、易損、滲漏,而且,當腸粘膜受損時,也得不到及時修復,為有害菌透過破損的腸粘膜移位、誘發各種疾病創造了條件。因此,要有效預防、治療各種疾病,首先是要補充產酪酸菌等,恢復人體菌群平衡,以確保粘膜屏障的健康和完整性。
3、決定代謝功能的正常否。科學家研究發現患糖尿病、肥胖等代謝性疾病的患者較之健康者的腸道菌群嚴重失調。將肥胖小鼠的腸道菌群接種到普通的小鼠腸道內時,原本普通的小鼠就會變肥胖。反之亦然。這一重大發現揭示了正常的腸道菌群能幫助我們人體進行選擇性吸收和正常代謝。相反,失調的腸道菌群會造成人體盲目吸收和代謝紊亂。這為代謝性疾病的治療找到了突破口。
另外,人體微生態學研究還發現,長期以來,一直誤以為屬于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抑郁癥、自閉癥,竟然也是由于腸道內存在抑郁菌造成的,這種抑郁菌以腸道內的具有抗焦慮、鎮靜作用的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 為食,當腸道內的Y-氨基丁酸被這些可惡的抑郁菌吃光后,就會造成焦慮、抑郁、不愛交流、自閉等癥狀。這一人體微生態醫學的重大發現,將使迄今無法治療的心理、精神疾患得到有效治療,為打造充滿正能量的世界和人生做出重大貢獻!
由于發現了人體菌群具有如此重大的作用。所以,自2010年,關于人體菌群的研究,就被《Science》、《Nature》等評為當年度生命領域的十大發現。2013年,微生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研究被《科學》雜志評為當年十大突破性科學進展之一以來,人體微生態學研究就進入了井噴時期,幾乎每周都有數篇重量級的論文、新發現在《Science》、《Nature》等著名刊物上發表。2015年10月28日至11月6日,短短8天,在《Science》、《Nature》、《Cell》三大國際著名雜志和網站,圍繞腸道菌群,就發表了10篇重磅論文。這反映出的不僅是腸道菌群的研究進入了黃金期,成為國際上最熱的研究領域,更說明一個嶄新的醫學領域、學科、產業誕生了。崔教授十分激動地說。
崔教授繼續講到,國際微生態大潮興起將帶來一場醫學革命!伴隨著對人體菌群的深入研究和重要性的認識,人體菌群將成為繼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之后的第九大系統,簡稱微生態系統,才能與其重要性相匹配。
人體第九大系統--微生態系統的發現,對疾病預防和治療以及人類的壽命延長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也會成為為人類醫學史上里程碑。人類疾病的預防、治療將因此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將改變人類醫學史。
在剛剛閉幕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預防為主方針","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指示,高瞻遠矚地指明了我國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方向。折射出國家已深刻認識到控制慢病、提高國民的健康水平、減少醫療費支出最有效的措施是預防。大力發展微生態學,加速微生態新藥與診療產品的開發及知識普及將最有力地托起習總書記的希望和指示,為健康中國做出貢獻!
保護人體菌群就是保護健康和生命,終將成為醫療界和人類的共識。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到醫院查體或看病時,人體菌群失調否將成為常規檢查指標和健康大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生在診斷和處方時,會將人體菌群的檢測結果納入到確診判斷整體思考的重要循證醫學依據中,使診斷更加客觀,處方更加合理,治療更加有效。
伴隨著對人體菌群的深入研究和有關產品的開發,預防醫學、檢驗醫學、治療醫學以及保健醫學等都將重新修訂標準、指南,都會把人體菌群的檢測、診斷、治療納入到《指南》中,以便指導科學診療。
![]() |
![]() |
![]() |
官網:m.baichuan365.com | 微信服務號:iseebio | 微博:seebiobiotech |
![]() |
![]() |
![]() |
商城:mall.seebio.cn | 微信訂閱號:seebiotech | 泉養堂:www.canmedo.com |
此文關鍵字:人體菌群|微生態系統
相關資訊
- NEJM:來自精準醫學時代的不確定性
- 超大孔微球介質——層析介質優選西寶生物
- 超分子前藥mPEG-β-CD/Fc-CPT的自組裝及釋放行為研究獲進展
- 長期熬夜會猝死?心臟晝夜節律需關注
- 人Clara 細胞蛋白Elisa Kit
- Science:重大進展!鑒定出一種引發過敏反應的免疫細胞亞型---Tfh13細胞
- 西寶生物 WAKO - 和光純藥 代理證書
- Laysan Bio的修飾性PEGs(PEGylation試劑)介紹
- 我科學家找到研發降膽固醇藥新路
- ISOLAB 高身玻璃量筒 – A級
新進產品
同類文章排行
- 清除人體內衣原體感染的關鍵鑰匙
- iScience:一種對抗遺傳性神經系統疾病的潛在途徑
- 真的有可以中和所有已知COVID-19毒株的抗體?
- 細胞“廢物”使抗癌的免疫細胞恢復活力!
- 男性注意!這種食品攝入過多會導致結直腸癌
- 無路可退!主食中的農藥殘留,可誘發阿爾茨海默病
- Cell出乎意料新發現:原來是這種“瀕死體驗”讓癌細胞惡化
- 研究發現,冠狀病毒的形狀會影響其傳播
- Science Advances新突破:快速高效生產人體免疫細胞的新方法
- 《Nature Genetics》確定10個克羅恩病相關基因
資訊文章
您的瀏覽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