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北京時間1月15日凌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研究團隊的文章“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結合內吞體受體NPC1的分子機制”。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和靈長類動物發病且致死率很高的生物安全四級(Biosafety Level 4)烈性病毒。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自1976年首次被發現至今,埃博拉病毒已經在非洲肆虐了近40年;2014年3月開始,一場以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為中心的扎伊爾型埃博拉病毒疫情迅速在整個西非蔓延開來,共導致了28000多人感染,死亡人數接近11000人。
2016年1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福研究團隊的文章 Ebola Viral Glycoprotein Bound to Its Endosomal Receptor Niemann- Pick C1(《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結合內吞體受體NPC1的分子機制》),從分子水平闡釋了一種新的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第五種機制),這種新型機制與之前病毒學家們熟知的四種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都大為不同,成為近年來國際病毒學領域的一大突破;該研究為抗病毒藥物設計提供了新靶點。
來自微生物所高福研究團隊的王寒、施一、宋健、齊建勛是該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福為通訊作者。
該研究加深了人們對埃博拉病毒入侵機制的認識,為應對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及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爆發,中國政府派出首批62名工作人員組成首批移動實驗室檢測隊出征塞拉利昂,高福受命任中國CDC實驗室檢測隊前方工作組副組長,主要負責與國際組織的溝通、外聯等工作,工作期間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On the ground in Sierra Leone(《行走在塞拉利昂大地上》)的現場工作紀實文章,并隨后在《自然》(Nature)雜志上發表埃博拉病毒基因進化重大研究成果。埃博拉病毒是一類囊膜病毒,其對宿主的入侵可以分成兩個重要步驟,首先是病毒粘附到宿主細胞膜表面,然后是病毒通過細胞內吞進入細胞內部,形成內吞體,在內吞體內,病毒發生膜融合過程,釋放自身遺傳物質。
人的TIM分子是一類廣泛分布于免疫細胞上的免疫分子,在過敏反應、哮喘、移植耐受以及自身免疫等免疫應答調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前不久,高福團隊的研究發現,人TIM分子不與埃博拉病毒囊膜表面糖蛋白直接相互作用,而是通過結合病毒囊膜上的磷脂酰絲氨酸分子來促進病毒感染。該成果以《埃博拉病毒入侵:人TIM分子的結構與結合PS的分子基礎》為題發表在《科學通報》上,同時被該雜志收錄為2015年第35期的封面文章。
在此基礎上,高福團隊進一步探索埃博拉病毒進入細胞后在內吞體里發生的入侵機制。前人研究發現內吞體膜上的NPC1分子是埃博拉病毒入侵所必需的,但是NPC1分子如何介導病毒入侵卻一直是個未解之謎。NPC1分子是負責膽固醇轉運的多次跨膜蛋白,具有三個大的腔內結構域(A,C和I)。埃博拉病毒囊膜表面糖蛋白在內吞體里經過宿主蛋白酶Cathepsin的酶切處理,變成激活態糖蛋白,暴露出受體結合位點與NPC1分子的腔內結構 域C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啟動后續的病毒膜融合過程,實現病毒的感染生活史。該研究團隊率先解析了NPC1分子的腔內結構域C的三維結構,發現其具有一個由 α螺旋和β折疊組成的球狀核心結構域和兩個突出來的環狀結構。隨后,研究人員解析出激活態糖蛋白與腔內結構域C的復合物三維結構,發現結構域C主要利用兩個突出來的環狀結構插入激活態糖蛋白頭部的疏水凹槽里,從而發生相互作用。這一重大發現預示著人們能夠針對激活態糖蛋白頭部的疏水凹槽設計小分子或多肽抑制劑,來阻斷埃博拉病毒的入侵過程。進一步的分析發現,激活態糖蛋白與腔內結構域C結合后,會發生構象變化,使得糖蛋白的融合肽更容易暴露出來,插入內吞體膜上,從而啟動膜融合過程。
所有已知病毒傳播鏈全部終結 ■世界衛生組織1月14日在日內瓦宣布,利比里亞復燃的埃博拉疫情已于14日結束,目前所有已知的埃博拉病毒傳播鏈在西非地區全部終結。根據世衛組織規定,超過42天沒有新增埃博拉病例即可宣告疫情結束。利比里亞曾于去年5月首次宣布埃博拉疫情結束,但隨后埃博拉病毒兩次在該國出現。14日距離該國最后一例確診病例兩次檢測呈陰性已過去42天戰勝疫情,中國發揮重要作用
■在西非抗擊埃博拉疫情進程中,中國是全球提供援助最早的國家之一,向相關疫情國家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支持。世衛組織應急風險管理和人道主義應對司司長里克·布倫南14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我們感謝中國援助資金與物資,大量派遣醫護人員和專家,他們在治療患者、調查病例與追蹤接觸對象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研究團隊的文章“埃博拉病 毒糖蛋白結合內吞體受體NPC1的分子機制”,從分子水平闡釋了一種新的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第五種機制),這種新型機制與之前病毒學家們熟知的四種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都大為不同,成為近年來國際病毒學領域的一大突破;該研究為抗病毒藥物設計提供了新靶點。
來自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研究團隊的王寒、施一、宋健、齊建勛是該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福院士為本文通訊作者,其中年齡最小的宋健1993年出生,還不滿23歲。該研究加深了人們對埃博拉病毒入侵機制的認識,為應對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及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爆發,中國政府派出首批62名工作人員組成移動實驗室檢測隊出征塞拉利昂,高福受命任中國CDC實驗室檢測隊前方工作組副組長,主要負責與國際組織的溝通、外聯等工作。其間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題為“行走在塞拉利昂大地上”的現場工作紀實文章,并隨后在《自然》雜志上發表埃博拉病毒基因進化重大研究成果。“幫助非洲兄弟抗擊埃博拉病毒是中國政治外交的重大成就,中國走在了全世界前面。”高福院士說,“在整個抗擊埃博拉過程中,我們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并實現了‘零感染’。”
事實上早在2011年,高福和他的團隊就開始對包括埃博拉病毒在內的“囊膜病毒”開展基礎研究。之所以能在近兩年取得突破,高福將主要原因總結為兩點:一是在非洲親身經歷了疾病帶給人類的痛苦和吞噬生命的殘酷,給我們團隊巨大的勇氣和動力;二是上海光源等一批國家大科學裝置的興建,為科研和實驗提供了基礎。高院士說:“以前我們的口號是與國際接軌,但所謂接軌最多的就是跟在別人后面。作為GDP世界第二的大國,應該要‘生產火車頭’,擁有一些世界領先的成果,這些都離不開科研基礎設施和大科學裝置的建設。目前符合埃博拉病毒等級的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全國只有在武漢的唯一一家,力量仍需繼續加強。”
![]() |
![]() |
![]() |
官網:m.baichuan365.com | 微信服務號:iseebio | 微博:seebiobiotech |
![]() |
![]() |
![]() |
商城:mall.seebio.cn | 微信訂閱號:seebiotech | 泉養堂:www.canmedo.com |
此文關鍵字:博拉病毒
相關資訊
- 首例紡錘體核移植技術“三父母”男嬰出生:可解決倫理問題
- Sci Rep:利用“兩部系統”就能夠成功將干細胞轉化成為任何一種你想要的細胞!
- 西寶生物將出席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檢驗醫學暨輸血儀器試劑博覽會(CACLP 2018)
- 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模型中實驗動物的選擇
- 繼史塞克后 強生再度出手搶灘骨科3D打印
- L-Fucose
- 最新!美國新冠“零號病人”大概率出現在2019年9月前后
- PLoS Pathog:我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快速、準確、低成本的COVID-19測試方法
- 肝素活性檢測試劑盒
- 【每周優選】疫苗穩定劑——明膠
新進產品
同類文章排行
- 清除人體內衣原體感染的關鍵鑰匙
- iScience:一種對抗遺傳性神經系統疾病的潛在途徑
- 真的有可以中和所有已知COVID-19毒株的抗體?
- 細胞“廢物”使抗癌的免疫細胞恢復活力!
- 男性注意!這種食品攝入過多會導致結直腸癌
- 無路可退!主食中的農藥殘留,可誘發阿爾茨海默病
- Cell出乎意料新發現:原來是這種“瀕死體驗”讓癌細胞惡化
- 研究發現,冠狀病毒的形狀會影響其傳播
- Science Advances新突破:快速高效生產人體免疫細胞的新方法
- 《Nature Genetics》確定10個克羅恩病相關基因
資訊文章
您的瀏覽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