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轉基因與傳統農業可以共存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吳益東教授課題組在棉鈴蟲對Bt棉花抗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12月15日,國際權威刊物《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IF=39.1)在線發表了題為《自然庇護所延緩昆蟲對轉基因Bt作物抗性的大規模數據檢測》(Large-scale test of the natural refuge strateg for delaying insect resistance to transgenic Bt crops)的相關研究成果,這是該課題組繼2012年揭示棉鈴蟲田間種群Bt抗性遺傳多樣性之后的又一重要進展。博生研究生金琳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吳益東教授為通訊作者。
為了延緩害蟲對轉基因Bt抗蟲作物抗性的產生,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通常采用庇護所策略(Refuge),即在Bt作物附近種植20%的非Bt作物作 為害蟲的庇護所,以提供足夠敏感性害蟲對抗性基因進行有效稀釋,從而延緩抗性產生和發展。我國自1997年開始種植Bt抗蟲棉,我國特有的小規模、多樣化種植結構使與棉花同時期種植的玉米、大豆、花生、芝麻等其他寄主作物為棉鈴蟲提供了天然庇護所(Natural refuge)。基于棉花生產的實際情況,我國沒有要求農民種植20%的常規棉花作為靶標害蟲——棉鈴蟲的庇護所。但是,天然庇護所是否能延緩Bt抗性一 直缺乏評價方法和直接證據。
通過6省17縣連續4年大規模Bt抗性監測和抗性基因型鑒定,發現我國華北棉區棉鈴蟲Bt抗性個體頻率由2010年0.93%上升到2013年5.5%。 根據模型模擬的結果進行預測,如果沒有天然庇護所,抗性個體頻率在2013年將達到98%;如果有56%的有效庇護所,抗性個體頻率在2013年預測為4.9%,與實測值5.5%相符。田間籠罩試驗及模型模擬的結果還表明,天然庇護所延緩抗性的效率為種植常規棉花人工庇護所的15%。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證實天然庇護所能夠有效延緩靶標害蟲對Bt作物抗性的發展,同時也直接證明了在棉鈴蟲Bt抗性遺傳方式多樣化的背景下顯性抗性發展速度顯著快于隱性抗性。
上述研究成果由吳益東教授課題組、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吳孔明院士課題組及美國亞利桑那(Arizona)大學昆蟲系Tabashnik教授合作完成,將為合 理使用天然庇護所策略及定量評價其延緩抗性效率提供重要科學依據,豐富和完善了庇護所抗性治理策略的理論,對我國Bt抗蟲棉科學使用及棉鈴蟲抗藥性治理具有指導意義。
![]() |
![]() |
![]() |
官網:m.baichuan365.com | 微信服務號:iseebio | 微博:seebiobiotech |
![]() |
![]() |
![]() |
商城:mall.seebio.cn | 微信訂閱號:seebiotech | 泉養堂:www.canmedo.com |
相關資訊
- Mol Cell:特殊小RNA分子在幽門螺桿菌感染人類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 線蟲——科學家探尋衰老之謎的理想模型
-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批準腸道病毒 71 型滅活疫苗生產上市
- Nat Chem Biol:熒光探針幫助探測藥物運送情況
- Science首次發現!細胞竟然也有“潔癖”,能自產“洗滌劑”,讓細菌無處遁逃
- Nature:重大發現!揭示出一種觸發Th17細胞產生的新機制
- 干細胞如何記住自己的身份?
- Cell:僅需加入水就可按需產生生物藥物
- 困擾人們的過敏究竟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 多位專家呼吁:加強細胞免疫治療研發投入與管理
新進產品
同類文章排行
- 清除人體內衣原體感染的關鍵鑰匙
- iScience:一種對抗遺傳性神經系統疾病的潛在途徑
- 真的有可以中和所有已知COVID-19毒株的抗體?
- 細胞“廢物”使抗癌的免疫細胞恢復活力!
- 男性注意!這種食品攝入過多會導致結直腸癌
- 無路可退!主食中的農藥殘留,可誘發阿爾茨海默病
- Cell出乎意料新發現:原來是這種“瀕死體驗”讓癌細胞惡化
- 研究發現,冠狀病毒的形狀會影響其傳播
- Science Advances新突破:快速高效生產人體免疫細胞的新方法
- 《Nature Genetics》確定10個克羅恩病相關基因
資訊文章
您的瀏覽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