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y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fā)了一種新型的藥物運輸技術,其能利用紅細胞來運輸納米藥物載體(RBC-hitchhiking,紅細胞搭便車技術),利用動物模型研究后研究人員發(fā)現,這種技術能明顯增加運送至選定器官的藥物濃度,相關研究或你能幫助改善治療多種疾病的藥物運輸技術,比如急性肺部疾病、中風和心臟病發(fā)作等。
圖片來源:Perelman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研究者Jake Brenner教授說道,目前絕大部分藥物都會失去作用,因為其會擴散到機體全身,當其到達附近器官后就會引發(fā)一些讓患者無法容忍的副作用,然而這些藥物或許無法直接到達疾病患處。通過增加能抵達特殊組織位點的藥物濃度,研究人員所開發(fā)的這種“紅細胞搭便車技術”就能夠降低藥物潛在的副作用,并且改善藥物運輸至靶向器官的效率。
研究者表示,這種新型藥物運輸技術能夠通過在小鼠、豬、人類肺部中定向放置血管內導管,來準確地將納米級的藥物載體運送至選定的器官中,同時其并不會引發(fā)紅細胞或器官出現毒性作用。由于具有一定的生物相容性,紅細胞是一種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運輸載體,在研究人員剛開始這項工作的幾年里,他們一直在試圖尋找方法來進行臨床試驗。
研究者發(fā)現,相比血液中吸收的游離循環(huán)藥物載體而言,這種特殊的藥物運輸載體通過靜脈注射后,就能夠使得肺部的藥物吸收程度增加大約40倍,此外將這種新型的藥物運輸載體植入頸動脈后就能將10%的藥物注射劑量注入大腦中,這種方法的效率要比之前的老方法高出10倍,比如利用抗體來引導藥物進入預先的靶點中。當將諸如這種新型藥物運輸技術應用于大腦中就能夠用來治療急性中風等腦部疾病。
開發(fā)出這種新型的“紅細胞搭便車技術”對于未來臨床應用具有重大意義,機體細胞與細胞之間相互作用的最大表面積莫過于紅細胞和血管內壁細胞遍布的區(qū)域了,因此研究人員堅信,這種新型藥物運輸技術未來或將能夠改善多種人類疾病的治療。
原始出處:
Brenner JS, Pan DC, Myerson JW, et al. Red blood cell-hitchhiking boosts delivery of nanocarriers to chosen organs by orders of magnitude. Nat Commun. 2018 Jul 11;9(1):2684. doi: 10.1038/s41467-018-05079-7
 |
 |
 |
官網:m.baichuan365.com |
微信服務號:iseebio |
微博:seebiobiotech |
 |
 |
 |
商城:mall.seebio.cn |
微信訂閱號:seebiotech |
泉養(yǎng)堂:www.canmed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