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ll:僅需加入水就可按需產生生物藥物[ 2016-10-10 09:32 ]
-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其他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構建出微小的包含將DNA翻譯為蛋白所需的所有分子復合體的凍干顆粒(freeze-dried pellets),這可能成為按需生產藥物和疫苗的基礎。
- Nat Commun:重磅!科學家成功繪制出人類DNA中的“暗物質”信息[ 2016-10-09 10:02 ]
- 最近,一項刊登于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西安交通大學、薩爾蘭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在深入理解人類基因組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250個荷蘭家庭中鑒別出大型的DNA突變后,研究人員發現了基因組中部分DNA“暗物質”,相關研究或可幫助全球的研究人員對DNA突變體進行研究,并且利用相關研究結果更好地理解遺傳性疾病的發生機制。
- 【最新發現】22種癌癥屬于遺傳疾病![ 2016-10-08 14:43 ]
- 哈佛大學科學家與丹麥和芬蘭研究員合作進行的研究發現,至少有22種癌癥屬于遺傳疾病,會在家族之間世代相傳。根據這項大型研究的結果,大約三分之一的癌癥是遺傳的。家族遺傳風險最高的包括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和腸癌。
- 首例紡錘體核移植技術“三父母”男嬰出生:可解決倫理問題[ 2016-09-30 09:39 ]
- 據《新科學家》雜志網站28日報道,一個美國醫生團隊利用紡錘體核移植技術,將捐獻者的線粒體取代攜帶雷氏綜合征變異基因的母親卵細胞線粒體,在墨西哥成功幫助一對約旦夫婦生出健康的男嬰。這是首例利用紡錘體核移植技術誕下的擁有三個父母遺傳信息的嬰兒,或推動美國早日批準這一富有爭議的生殖技術用于治療,加速該技術在全世界的發展。 雷氏綜合征是一種可影響神經系統發育的致命病癥,變異基因存在于線粒體DNA內,通過母親傳給后代。這位母親有1/4的線粒體攜帶這種基因,讓這對夫婦飽受了20年痛苦:他們曾有4個孩子因此流產,還有兩
- 豬是如何成為異種器官移植的最佳選擇對象的?[ 2016-09-29 09:46 ]
- 異種器官移植的移植對象,為什么不選用與人類親緣關系較近,生理解剖和新陳代謝相似的靈長類,反而選擇豬呢?
- 慢病高發是人類在為醫學發展史上的認識誤區買單[ 2016-09-28 10:07 ]
- 長期以來,人類在醫學發展史上,犯了一個不容小覷的錯誤,那就是過度重視人體自身的器官以及基因,忽視了共生器官--人體菌群的重要性,造成了巨大的認識誤區
- 漢堡王星巴克用了抗生素?20多家快餐企業被點名[ 2016-09-27 09:53 ]
- 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道稱,多家機構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披露了20多家知名快餐連鎖企業使用抗生素的情況,其中漢堡王、星巴克、達美樂比薩以及DQ冰雪皇后等均位列最低的“F”等級。
- 聯合國大會公眾健康重要議題 耐藥性細菌是如何進入到日常生活環境中的?[ 2016-09-26 09:23 ]
- 抗生素耐藥性如今是全世界所面臨的巨大公共健康問題,近日聯合國將細菌抗生素耐藥性定義為“對現代醫藥最大的威脅之一”,同時在2016年聯合國大會上各代表國針對這一健康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 線粒體起源新說[ 2016-09-23 09:32 ]
- 根據最新的一種線粒體進化樹,美國弗尼吉亞大學的吳旻和王璋分析了線粒體的進化過程,提出了一種新的可能性:線粒體的前身很可能是一種寄生菌。
- 水熊蟲特殊蛋白或幫助人類DNA抵御輻射損傷[ 2016-09-22 09:39 ]
- 緩步動物(Tardigrades),或者水熊蟲是一種矮胖型的緩步動物門動物,在顯微鏡下其看起來介于蝴蝶幼蟲和裸鼢鼠之間,這些水棲類無脊椎動物是一種完美的幸存者,其能夠抵御一系列極端環境,包括近乎完全的脫水作用和損傷等。
- Nat Med:重大突破!科學家通過靶向作用脂肪來治療癌癥[ 2016-09-21 10:36 ]
- 脂肪不僅僅是我們所吃的東西,其同時還能夠幫助我們來治療癌癥。來自索爾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方法能夠阻斷機體關鍵過程來抑制癌癥生長
- 維生素與人類疾病研究進展匯總[ 2016-09-20 09:48 ]
- 缺乏維生素可能導致多種疾病,本文對過去一段時間關于維生素與人類疾病的研究進行了盤點。
- 研究發現:病毒能讓人生病也能促進雄性肌肉增長[ 2016-09-19 09:20 ]
- 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和巴黎第十一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發現遺傳自古老的逆轉錄病毒的基因在哺乳動物的胎盤形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這些研究人員又揭示出這些病毒起源的基因可能也導致雄性哺乳動物具有更發達的肌纖維。
- 印度首個轉基因糧食作物有望獲批種植[ 2016-09-18 09:47 ]
- 印度朝擁抱首個轉基因(GM)糧食作物又近了一大步。在日前公布的一項安全審查中,該國環境部發現,GM芥菜“并未對人類和動物引發任何公共健康或安全上的擔憂”。
- 雞心螺毒液可被開發成速效胰島素 有望徹底治療糖尿病[ 2016-09-14 10:56 ]
- 近日,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從海中生長的錐形蝸牛(雞心螺)體內提取出的毒液或許能夠幫助開發超級速效的胰島素,這或許就為開發治療糖尿病的新型療法提供了一定幫助。
- FEBS J:抵抗阿爾茨海默病的新策略[ 2016-09-13 09:35 ]
- 一項新的研究提示著阿爾茨海默病可能會觸發增加的溶菌酶表達,而這種酶試圖抵消大腦中的淀粉狀蛋白堆積。這些發現表明溶菌酶可能代表著阿爾茨海默病的一種重要的臨床標志物
- Nature:細胞分裂機制研究再獲突破![ 2016-09-12 09:50 ]
- 近日,一項刊登于國際雜志Nature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分析并且模擬了染色體與微管吸附點(著絲點)的結構,揭示了不同的動粒蛋白如何互相協作將染色體安全地結合到微管上
- Cell Death & Dis:鑒別出和2型糖尿病發病相關的新基因[ 2016-09-09 10:08 ]
- 來自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鑒別出了一個新基因TNFR5,該基因在誘發早期2型糖尿病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 FDA取締香皂中的19種抗菌成分[ 2016-09-08 09:04 ]
- 近日,美國FDA宣布禁止抗菌洗手液/肥皂所含幾個關鍵性化學物品的使用,包括兩種最常見的三氯生(triclosan)和三氯卡班(triclocarban)
- 腸道菌群或可影響HIV患者機體的免疫恢復功能[ 2016-09-07 09:53 ]
- 研究者發現,患者機體的免疫恢復和對療法產生反應的一類特殊的腸道菌群的行為之間存在緊密關聯,更有意思的是,這些腸道菌群的行為似乎是患者機體免疫恢復的原因和結果。
- 干細胞科普:胎盤干細胞時代正在到來[ 2016-09-06 09:51 ]
- 近年來,隨著生命科學領域的技術進步和人們健康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人對干細胞技術寄予厚望。利用干細胞存儲保存健康希望的人也越來越多。由此引發存臍血是否有意義、胎盤干細胞與臍血的優劣爭論等一系列問題。
- 科學家發現新型D型流感病毒[ 2016-09-05 09:39 ]
- 近日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執委會批準命名了一種新病毒—D型流感病毒,該病毒是南達科塔州立大學的Feng Li教授研究發現的
- NEJM:來自精準醫學時代的不確定性[ 2016-09-02 09:09 ]
- 精準醫學現廣泛推廣并應用指導臨床,然而,其仍存在不少不確定性,哈佛大學的David J. Hunter教授就這一問題做了一評論發表在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雜志上。
- 重磅!視黃酸抑制結直腸癌產生[ 2016-09-01 09:23 ]
-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作為體內由維生素A產生的一種化合物,視黃酸在抑制小鼠和人類患上結直腸癌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Cell:干細胞分裂確實會增加癌癥風險[ 2016-08-31 10:05 ]
- 過去幾年發表的計算研究已提出癌癥的不同主要風險因素,從干細胞的隨機突變到環境致癌物。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圣裘德兒童研究醫院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小鼠體內測試了這些理論,發現干細胞中發生的突變確實發揮著一種顯著性的作用。
- 最危險時刻到來!中藥注射劑遭遇市場大清洗[ 2016-08-30 09:54 ]
-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登出《中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黨組關于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
- 痛經藥物“甲滅酸”可有效治療阿茲海默癥[ 2016-08-26 09:10 ]
-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一類能夠緩解痛經的藥物“甲滅酸”還具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功能:緩解小鼠的阿茲海默癥狀。研究結果表明,具有阿茲海默癥狀的小鼠在接受了一個月左右的甲滅酸治療之后,它們的大腦炎癥反應以及記憶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如果該研究結果能夠在人體水平重現的話,這將會提供新的一類治療阿茲海默癥的方法。
- Nature子刊: 找到增強老年人免疫力的新方向[ 2016-08-25 09:29 ]
- 最近牛津大學和巴塞爾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可能指出了幫助老年人維持免疫系統功能的一種有效方式。
- CFDA副局長孫咸澤: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該加快速度了![ 2016-08-24 09:08 ]
- 2016年8月20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副局長孫咸澤指出:“我國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正在轉入全面評價階段。”
- 仿制藥風暴來襲:一致性評價讓1/3藥廠面臨淘汰[ 2016-08-23 09:30 ]
- 自3月底以來,國家食藥監總局在官網上連發三則與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相關的通知,就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及工作程序公開征集社會意見。所謂一致性評價,就是仿制藥需在質量與藥效上達到與原研藥一致的水平。開展仿制藥一致性評價,這一2012年就已寫入《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已經到了箭在弦上的時刻。
- 重新設計大腸桿菌遺傳密碼獲成功[ 2016-08-22 10:48 ]
- 重新設計細菌微生物基因組具有深遠意義。美國哈佛醫學院帶領的一個研究團隊在19日《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成功改變了大腸桿菌細胞內3.8%的堿基對,使之具有不同的功能。
- 年輕人和苗條人士注意了!2型糖尿病來襲[ 2016-08-19 09:47 ]
- 很多人認為,2型糖尿病發病率的增加主要是由肥胖和生活因素所誘發,但這或許并不是“故事”的全部,遺傳和表觀遺傳—基因表達的改變或許也在2型糖尿病發病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Sci Signal:首次揭示金黃色葡萄球菌耐受高鹽濃度機制[ 2016-08-18 09:29 ]
-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的方法來攻擊金黃色葡萄球菌。他們揭示出這種細菌如何調節它的鹽水平。
- 挑戰常規!鑒定出一種全新的細菌細胞壁聚合酶---SEDS蛋白[ 2016-08-17 10:43 ]
-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鑒定出一種新的幾乎所有細菌都用來制造和維持它們的細胞壁的蛋白家族,能夠為開發靶向細菌細胞壁的急需療法來殺死有害細菌鋪平道路。
- MNFR:腸道微生物如何引發心臟病?[ 2016-08-16 09:43 ]
- 在過去5年里,有些科學家提醒不要吃雞蛋和肉,因為這些食物會產生一種常見的名為氧化三甲胺(TMAO)的膳食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在心臟疾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近日,一項刊登于國際雜志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者就提出了新的疑問,即是否機體中循環的TMAO可以引發心臟疾病,以及是否TMAO可以作為疾病發生的一種生物標志物。
- 挑戰常規!大腦主動地攝取血糖[ 2016-08-15 09:39 ]
-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大腦主動地從血液中獲取葡萄糖。
- 三篇Nature文章深入解析DNA修復的關鍵過程[ 2016-08-12 09:41 ]
- 我們細胞中的DNA會被多種外部因子持續損傷,比如包含煙草煙霧的致癌物或來源于太陽光的紫外線輻射等;如果未被修復,這些損傷就會引發突變,最終就會導致細胞癌變;那么細胞為何不快速有效地進行DNA損傷的修復呢?
- Nature報道NgAgo風波,韓春雨更新實驗竅門[ 2016-08-11 10:00 ]
- 近日,一項關于是否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可以替最流行CRISPR-Cas9系統的爭議再次升級,三個月前,來自河北科技大學的生物學家韓春雨報道利用酶類NgAgo就可以對哺乳動物的基因進行編輯;如今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都抱怨并不能重復韓春雨所報道的實驗結果
- Nat Methods:開發出一種可加速對人類基因組分析的新技術[ 2016-08-10 09:07 ]
- 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者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模具”,即可以反映人類基因組的合成性鏡像DNA序列,這種用于繪制并且分析基因組復雜性的直觀新技術或將被學術研究者免費使用。
- Cell Rep:一步法讓干細胞變成神經元[ 2016-08-09 08:49 ]
- 近日,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在研究中找到了直接誘導hPSC形成具有功能的成熟GABA能神經元的誘導因子。該研究為中間神經元及相關疾病研究以及臨床轉化研究提供了巨大便利。
- 繪制出有史以來最為詳細的人類抗體產生圖譜[ 2016-08-08 10:03 ]
-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首先繪制出人體如何產生每種抗體類型的圖譜,從中揭示出多種多樣的產生抗體的B細胞起源自相同的祖先。
- EBioMedicine:鑒別出750多個生物標志物 助力癌癥早期篩查[ 2016-08-04 09:28 ]
-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EBio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在血液中鑒別出了788個生物標志物(Biomarkers),這些生物標志物或可用于開發針對一般人群的早期癌癥篩查測試技術。
- 牛!單個基因就可幫助抵御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2016-08-03 09:22 ]
- 最近,一項發表于國際雜志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格拉斯格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胞如何保護自身免于“蛋白聚集團塊”的產生,而這些蛋白團塊是引發包括阿爾茲海默氏癥、帕金森疾病及亨廷頓氏癥等在內的神經變性疾病的根源;本文研究中研究者揭示了基因UBQLN2的特殊角色,以及該基因如何幫助機體移除毒性蛋白聚集物而免于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首個臨床試驗! 科學家利用異體造血干細胞來治療阿爾茲海默氏癥[ 2016-08-02 10:02 ]
- 近日,來自艾默里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進行研究評估了異體造血干細胞治療因阿爾茲海默氏癥導致的輕度至中度癡呆癥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期效果,目前這項研究是科學家們首次利用基于干細胞的療法來進行的臨床試驗。
- 每天適度鍛煉一小時或足以降低久坐帶來的健康風險[ 2016-08-01 10:14 ]
- 近日,一項刊登在The Lancet雜志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多個國家的科學家通過研究表示,每天進行一個小時或更多時間的體力活動(體育鍛煉)或可有效消除每天久坐8小時或更多時間帶來的健康風險,而這種靜坐方式包括工作上或家中等。
- 阿爾茲海默病「特效藥」LMTX臨床III期試驗結果公布[ 2016-07-29 10:37 ]
- 7月27日,位于新加坡的TauRx Therapeutics在2016年阿爾茲海默病國際大會上,公布了它那萬眾矚目的阿爾茲海默病「特效藥」LMTX的首個臨床III期試驗結果。
- 新研究在干細胞中找到“不老之泉”的奧秘[ 2016-07-28 11:17 ]
-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不老之泉的奧秘可能在于胚胎干細胞中一個叫Nanog的基因。
- 利用CRISPR/Cas9系統治療HBV感染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6-07-27 09:58 ]
- 乙型肝炎病毒(HBV)可導致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給全球帶來嚴重的疾病負擔。盡管每個肝細胞內只有約5~50個cccDNA拷貝,但是只要這些cccDNA穩定,就可以使得病毒感染延續,因而清除肝細胞內cccDNA是乙肝徹底治愈所必需。CRISPR/Cas9系統靶向結合特異性的DNA序列,誘導靶DNA雙鏈發生精確切割
- 尋找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標志物[ 2016-07-26 09:31 ]
- 作為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特征在于顯著的記憶喪失,也因此,它已成為大腦研究的焦點。鑒定早期診斷標志物在AD研究中至關重要。能夠允許早期診斷AD的標志物是非常重要的
- 天然的造毒師---將汞轉化為甲基汞的微生物[ 2016-07-25 10:25 ]
- 汞是一種毒性物質,不同形式的汞在沉積物和水中廣泛地發現到。甲基汞(methyl mercury)是由汞產生的,被公認為強大的神經毒素。甲基汞能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并穿過胎盤達到發育中的胎兒體內。

西寶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電話:400-021-8158
公司傳真: 021-50272982
公司郵箱:
market@seebio.cn
公司地址:總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畢升路299弄11號502室 郵編:201204
研發生產中心:上海市浦東新區川宏路508號5幢 郵編: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