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組抗體:未來科研抗體和藥物研發的主力軍[ 2022-03-29 09:04 ]
- 重組抗體指通過DNA重組技術將抗體相應的基因序列根據需要進行改造和重組,并構建在質粒上,再通過蛋白外源表達技術將構建好的質粒轉染/轉化入適合的宿主細胞表達獲得的抗體。重組抗體很好的解決了動物源抗體引起的人體排斥反應,使得抗體實現人源化,使抗體的效能更為完善。
- Cell:改善細胞反應與混合免疫[ 2022-03-28 09:24 ]
-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員表示,與只有疫苗保護的人相比,在接種疫苗之前感染了SARS-CoV-2的人會產生更具體的免疫反應,并產生更廣泛的抗體反應。
- COVID-19的多組學研究:照亮被忽視的角落[ 2022-03-25 09:49 ]
- 2022年3月15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實驗室團隊在Cell Reports Medicine發表了題為“Multi-omics in COVID-19:Seeing the unseen but overlooked in the clinic”的文章。多組學技術研究揭示了病原體的分子特征與結構,以及宿主對病毒感染和疫苗接種后反應的潛在分子機制
- Developmental Cell:為入侵細胞的“前線”提供燃料[ 2022-03-24 10:11 ]
- 在發表在《發育細胞》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杜克大學生物學教授大衛·舍伍德和他的同事們發現了兩種葡萄糖轉運體,當它們失去活性時,會破壞入侵蠕蟲細胞的能量供應,甚至會阻止一些蠕蟲細胞前進。
- 基于DNBelab C4和DNBSEQ測序技術,中科院、華大研究院等在單細胞領域重大突破在Nature發表[ 2022-03-23 09:28 ]
- 近日,中國科學院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等多家機構的研究者,通過體細胞誘導培養出了類似受精卵發育3天狀態的人類全能干細胞,這是目前全球在體外培養的“最年輕”的人類細胞,是繼科學家成功誘導出人類多能干細胞后,再生醫學領域的又一顛覆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于北京時間3月22日凌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
- 哈佛研究發現:無論男女,個子越高,患癌風險就越大[ 2022-03-22 12:53 ]
- 一項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圖1)就曾報道過身高和癌癥二者之間的關聯。身高增加意味著存在更多細胞發生分裂和突變的風險,且人體中的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與身高相關的遺傳成分等也會影響到患癌風險。不過,細胞分裂仍然是身高增加影響患癌風險的主要原因。
- Hepatology新發現!周末補覺可緩解非酒精性脂肪肝[ 2022-03-21 14:57 ]
- 眾所周知,熬夜傷身,在現在社會和工作壓力的影響下,人們更多地通過在周末睡更長的時間來彌補一周中睡眠不足的影響,近日有研究發現,周末補覺(Weekend Catch-up Sleep,WCUS)對緩解非酒精性脂肪肝有益處。
- 重磅!新冠診療方案更新:輕癥無需住院,可口服治療藥物[ 2022-03-18 09:38 ]
- 3月15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新版診療方案是在認真研究德爾塔、奧密克戎等變異毒株傳播特點和病例特征,深入分析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
- Nature最新研究:輕癥也可致大腦萎縮,新冠后遺癥遠高于流感![ 2022-03-15 12:50 ]
- 近日,來自牛津大學等研究機構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SARS-CoV-2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in UK Biobank”的研究成果(圖1),研究表明COVID-19會導致患者大腦的整體體積有所萎縮,萎縮的腦組織損傷與認知功能缺陷相關,也影響嗅覺等功能。即使是輕癥患者也不例外。
- 漏檢風險將增加!奧密克戎新分支更隱匿[ 2022-03-14 10:14 ]
- 3月9日下午,央視新聞發布消息,吉林市本輪疫情病毒基因序列為奧密克戎BA.2進化分支,引發此次疫情的BA.2進化分支是近期在全球開始流行的分支,該分支傳染性強,傳播速度更快,且傳播更加隱匿,以至難以發現。
- TNF-α:歷久彌新的促炎細胞因子靶點[ 2022-03-11 09:44 ]
- TNF-α是目前市場價值較高的生物藥靶點之一,相關的原研生物藥近十年來的銷售總額持續增長,尤其是TNF-α抑制劑在風濕類疾病治療中的重要作用。
- 越吃越胖!這種食品要遠離[ 2022-03-10 13:19 ]
- 近些年,為了迎合大眾需求,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UPF)逐漸流行起來,并且成為人們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關于超加工食品的討論也備受關注,但越來越多的聲音更傾向于:超加工食品有害健康!
- 全球首例!美國一名57歲患者成功移植豬的心臟,目前狀況良好[ 2022-03-09 10:59 ]
- 當地時間1月10日,一名57歲患有心臟病的美國男子接受了首例轉基因豬心臟移植手術,手術三天之后狀況良好。這例具有歷史意義的手術在馬里蘭大學醫學院進行,同時這例器官移植手術首次證明轉基因動物心臟可以像人類心臟一樣發揮作用,而不會立即被人體排斥。
- 所有女生!美國研究表明接種新冠疫苗會影響月經周期[ 2022-03-08 12:54 ]
- 接種新冠疫苗對女性身體到底會產生什么影響呢?最直接的身體反應可能就是生理周期的變化,而每個月的生理期對于女性而言是身體健康狀況的晴雨表。接種新冠疫苗會影響月經周期,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 “萬金油”胺碘酮新用 或可有效抵御乳腺癌轉移[ 2022-03-07 12:42 ]
- 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統計數據顯示, 2020年,乳腺癌已取代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癥 。 根據不同因素,乳腺癌主要治療方式有手術、化療、放療、激素療法以及靶向療法。 因乳腺癌發現時多為中晚期,治療難度已非常大,若是又發生轉移,治愈則會難上加難。
- 長期熬夜會猝死?心臟晝夜節律需關注[ 2022-03-04 13:43 ]
- 針對于心臟晝夜節律方面早有研究,生物鐘的周期性振蕩是通過調控幾種轉錄/翻譯反饋回路實現的(圖1)。在該反饋回路中,RORE、REV-erbAα和E-box的核心功能最為關鍵,他們通過調控幾種生物鐘基因的轉錄,包括BMAL1、CLOCK等,實現對下游基因PER、CRY等依賴BMAL1、CLOCK轉錄的基因的調控作用。而PER/CRY異源二聚體濃度一旦達到臨界水平,PER/CRY異源二聚體又可進入細胞核,轉而抑制BMAL1/CLOCK的活化和自身轉錄,并開始一個新的調節周期。這個反饋循環致使BMAL1/CLOCK和PER/CRY的表達振蕩遵循晝夜節律模式。在小鼠身上的研究總結如表1所示。
- 感染新冠竟喪失嗅覺和味覺?Nature子刊揭示基因變異或是罪魁禍首[ 2022-03-03 12:39 ]
- 對于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來說,最快給出的生理信號之一是嗅覺或味覺的喪失。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人體內的一些基因變異可能是剝奪他們感覺器官功能的罪魁禍首。
- 新冠竟能“傷腦”?耶魯科學家找到SARS-CoV-2損害神經系統新證據[ 2022-03-02 09:44 ]
- 神經癥狀是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相對常見的后遺癥,約四分之一的新冠肺炎(COVID-19)幸存者存在持續認知障礙。通常,這種障礙更多出現在需要住院治療的重癥COVID-19患者。但最近的數據表明,即使僅有輕度癥狀的患者,也可能出現持久的認知功能障礙綜合征,如注意力、集中力、信息處理速度、記憶力和執行功能受損、焦慮、抑郁、睡眠紊亂和疲勞。鑒于SARS-CoV-2感染的規模,這種持續認知障礙綜合征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危機。
- 復盤新冠時代,那些不得不說的突破性治療藥物[ 2022-03-01 09:01 ]
- WHO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14日,全球報告的確診病例超過4.1億例,死亡人數超過580萬人。美國確診7698萬例,死亡91萬例;印度確診4266萬例,死亡51萬例;俄羅斯聯邦確診1431萬例,死亡34萬例;巴西確診2742萬例,死亡6.4萬例。新冠肺炎大流行尚未結束,醫學界也面臨著病毒不斷變異帶來的挑戰。面對挑戰,在開發疫苗、藥物、診斷/預后預測因子和生物標志物、篩查、移植、測試和即時護理套件、可穿戴技術、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醫學研究被激發出新的活力,也為藥物研發帶來了新的機遇。
- 這種可以增強腫瘤免疫反應的“神奇”水果,你知道嗎?[ 2022-02-28 12:53 ]
- 2017年,科學家提出腫瘤免疫調定點學說,認為特定腫瘤組織內存在一種免疫狀態,即“檢查點”是宿主和環境的刺激、抑制性因素的綜合,決定了免疫系統對抗腫瘤反應的程度。只有當免疫治療的效果超過了“調定點”,治療才算有效。
- 糖尿病治療新突破!人工胰腺可顯著改善兒童血糖水平[ 2022-02-25 09:33 ]
-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而高血糖持續存在會導致各種器官組織受到損害,尤其是眼、腎、心臟、血管以及神經。目前,糖尿病已經逐漸呈年輕化趨勢。其中1型糖尿病(舊稱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主要是通過免疫介導胰腺β細胞的破壞,從而導致胰島素的絕對缺乏引起高血糖。
- 這種可以增強腫瘤免疫反應的“神奇”水果,你知道嗎?[ 2022-02-24 12:49 ]
- 2017年,科學家提出腫瘤免疫調定點學說,認為特定腫瘤組織內存在一種免疫狀態,即“檢查點”是宿主和環境的刺激、抑制性因素的綜合,決定了免疫系統對抗腫瘤反應的程度。只有當免疫治療的效果超過了“調定點”,治療才算有效。
- 機器魚再現心臟收縮 中國人造心臟蓄勢待發[ 2022-02-23 09:14 ]
- 近日,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一項新研究發現,一種由人類心臟細胞制成并像魚一樣游泳的活體“機器魚”或可成為人造心臟領域的關鍵性突破。這項由美國哈佛大學與埃默里大學合作開展的新研究發表于頂級期刊《科學》,研究人員使用自主研發的“生物混合體”設計了一種可以自主游泳的“機器魚”,這種生物混合體可以再現人類心臟肌肉收縮,幫助“機器魚”實現尾鰭擺動(圖1)。設計靈感來自斑馬魚的形狀和游泳動作,因外形生動逼真,經常會被誤認為是真魚。
- 離婚冷靜期有成效?多地婚姻數據出爐:離婚率大幅下降[ 2022-02-22 12:46 ]
- 日前,多地2021年婚姻大數據相繼出爐。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紹興、山東濱州、浙江諸暨等地離婚登記量較2020年減少了三成以上,安徽合肥、阜陽等地更是減少了近一半。離婚夫妻當中,超過4成婚姻維系時長少于5年;通過梳理安徽全省數據發現,從2021年離婚登記當事人婚姻維系時長看,離婚夫妻當中婚姻維系時長少于5年的共有45886對,占比40.8%。
- 谷歌AlphaFold破譯“上帝密碼”,解答困擾人類50年難題[ 2022-02-21 10:41 ]
- 2020年11月30日,Deep Mind宣布:“AlphaFold2成功解開了一個困擾人類長達50年之久的生物學難題——蛋白質折疊問題。”2021年7月15日,關于AlphaFold2的論文在Nature上發表[1],并在Github上將AlphaFold2的代碼開源[2],以及上線可搜索的物種蛋白質組數據庫[3]。
- 眼睛竟是“年齡之窗”?視網膜年齡差距或可預測壽命長短[ 2022-02-18 11:08 ]
-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殊不知還可以通過眼睛洞悉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甚至可以預測一個人的死亡風險。
- 肥胖很致命!德國專家發現預防早發腸癌應從20歲開始[ 2022-02-17 09:27 ]
- 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發病率第三的癌癥,多見于老年人群,由于社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腸癌日益年輕化,早發性結直腸癌(小于50歲)逐漸引起研究者們的關注。
- 重磅!全球首個國家宣布疫情結束[ 2022-02-16 09:07 ]
- 瑞典在北京時間2月9日凌晨正式宣布:即日起不再將新冠病毒視為社會重大危害,瑞典政府也將取消剩余的限制措施,包括終止大規模的新冠病毒檢測,成為全球第一個宣布疫情結束的國家!
- 核糖體停頓+蛋白質失衡,時間這把“殺豬刀”![ 2022-02-15 13:13 ]
- 2022年1月19日,Nature雜志在線刊登了題為“Ageing exacerbates ribosome pausing to disruptcotranslational proteostasis”的文章。該研究發現,衰老過程中翻譯效率的改變或有助于破壞蛋白質穩態。核糖體停頓的增加導致核糖體相關質量控制機制(ROC)超負荷及新生多肽聚集,在衰老過程中對蛋白質穩態的破壞具有重要作用。
- 熬夜傷“心”!睡眠不足會使心臟病風險增加三倍![ 2022-02-14 14:22 ]
- 在快節奏的工作和較大的生活壓力下,現今很多人無法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睡眠質量更是令人堪憂,睡眠不足幾乎成了年輕人的生活常態。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易打破人體的晝夜節律,進而對身體造成極大傷害。近日,一項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最新研究表明,長期睡眠不佳會使人體患上心臟病的風險增加141%。
- 《Nature》三十種癌癥的“突變熱點”圖譜[ 2022-02-11 10:30 ]
- 《Nature》雜志2月9日出版的研究揭示了一類被稱為聚集體細胞突變的突變——聚集意味著它們在細胞基因組的特定區域聚集在一起,而體細胞意味著它們不是遺傳的,而是由內部和外部因素引起的,比如衰老或暴露在紫外線輻射下。
- 摘去腫瘤細胞的“糖衣”,CAR-T即成為“炮彈”![ 2022-02-10 13:42 ]
- 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T細胞激活,并裝上定位導航到腫瘤的裝置-腫瘤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可以將T細胞這個普通“武器”改造成“超級武器”,即為CAR-T細胞。CAR-T是治療B細胞惡性腫瘤的有效療法,但在實體瘤中療效有限。這些限制性的因素包括:腫瘤部位T細胞的遷移和浸潤不足、抑制信號的持續存在、腫瘤限制性抗原的缺乏。此外,CAR-T療法的治療潛力也取決于CAR-T與腫瘤細胞之間形成裂解免疫突觸(lytic immune synapse, IS)的形成。
- 選錯牙膏傷腸道!Nature子刊:牙膏中的這種成分會誘發腸炎[ 2022-02-09 09:47 ]
- 牙膏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因此牙膏的安全性不容忽視。如果選擇了含有害成分的牙膏,可能會損害我們的身體。最近有研究發現,很多牙膏中含有的一種抗菌劑三氯生(TCS)可能會對人體腸道造成損害,進而誘發腸炎。
- 超能力!ACE2受體蛋白“納米囊泡”可防治新冠[ 2022-02-08 09:29 ]
- 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液中存在含有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蛋白的天然納米級大小的囊泡-evACE2,它具有先天廣譜抗病毒機制,可阻止廣泛的新冠病毒毒株感染。
- 長壽的奧秘!研究發現兩種血液蛋白或是長壽秘訣[ 2022-02-07 12:50 ]
- 健康長壽幾乎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即使是歷史上強大的帝王也不能免俗。最近,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通過試驗證明了人體內有兩種血液蛋白會影響人類健康,開發針對這些蛋白質的藥物大概率可減緩人體衰老。
- 「躺平」就能瘦!不用運動節食,只需刪除肥胖特定基因[ 2022-01-21 10:19 ]
- 最近,《國際肥胖雜志》上發布了一項研究發現:刪除雄性小鼠與肥胖相關的基因,可大幅減少脂肪量。該研究成果可能會對肥胖患者的治療產生重大影響,如果這項技術能應用于人類,那意味著敲除肥胖特定基因,不運動不節食,躺著也能瘦下來。
- “偉哥”也有短板!會加速腹主動脈瘤惡化[ 2022-01-20 09:11 ]
- 西地那非于1998年4月成為美國上市的第一個口服抗陽萎藥,使得美國輝瑞公司名聲大噪。許多研究已證明:西地那非為磷酸二酯酶(PDE)V選擇性抑制劑,能在性刺激下增強一氧化氮(NO)釋放,從而引起陰莖勃起的生理反應,其中NO是引起海綿體平滑肌松弛和勃起的主要介質。
- 喝完無糖飲料還想吃甜食?人們對糖的渴望,無法被甜味劑替代,答案都在腸道里![ 2022-01-19 10:27 ]
- 2022年1月13日,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Diego V. Bohórquez團隊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研究性論文,發現一種稱為Neuropod的腸道細胞,可以區分真糖和人造甜味劑,并且可以將差異以毫秒為單位傳達給你的大腦。
- 別再被“垃圾DNA”騙了!三大非編碼RNA狼狽為奸,攜手促癌![ 2022-01-18 13:28 ]
- 隨著對RNA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非編碼RNA的突變或表達異常與許多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ncRNA 可以按照不同長度上來劃分,例如長度大于200nt的ncRNA被稱為長鏈非編碼RNA(lncRNA),而長度低于50nt的則被稱為 small RNA,包括我們熟悉的miRNA。
- CAR-T技術再升級!無需體外編程T細胞,一針注射修復受損心臟,省錢又省心![ 2022-01-17 12:39 ]
- 迄今為止,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的運用主要集中在癌癥領域。這種療法可以幫助T細胞正確識別并摧毀癌細胞。為此,首先需要從患者的血液中提取T細胞,并進行特定的基因修飾編程,增強其攻擊和殺死癌細胞的能力。然后將修飾后的T細胞大量培養,并重新注入患者體內。可以說,CAR-T細胞療法自被提出以來,就一躍成為了治療癌癥的明星療法。網傳“120萬抗癌神藥”其實就是一種“CAR-T細胞”靜脈注射液。
- Cell子刊:糖尿病治療新突破!科學家發現了獨立于胰島素之外的新降糖途徑[ 2022-01-14 10:19 ]
- 近日來自美國的索爾克生物研究所、荷蘭的格羅寧根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專家驚奇地發現了第二種降糖分子。該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Cell Metabolism上,研究表明一種名為FGF1的激素通過抑制脂肪分解來調節血糖。和胰島素一樣,FGF1通過抑制脂肪分解來控制血糖,但這兩種激素的作用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這種獨特的差異可以使FGF1能夠安全和成功地降低胰島素抵抗患者的血糖。
- Delta和Omicron的混血兒"Deltacron"身世成謎[ 2022-01-13 13:50 ]
- Kostrikis表示Deltacron結合了Delta和Omicron的基因,可能來自同時感染Delta和Omicron的患者。該項研究的25個突變樣本采集自塞浦路斯,其中11個樣本采集自住院新冠患者,14個樣本采集自普通感染人群。相較而言,住院患者樣本的突變頻率更高,這可能意味著 Deltacron 與住院治療之間存在相關性,因此,Deltacron的致病性和傳染性需要引起重視。此外,針對Deltacron的研究數據已于1月7號提交給GISAID全球數據庫。
- 超30億美元!百時美施貴寶聯合Century開發iPSC衍生的同種異體細胞療法[ 2022-01-12 09:38 ]
- 1月10日,百時美施貴寶(BMS)與Century Therapeutics(簡稱“Century”)宣布達成一項研究合作和許可協議,以聯合開發和商業化iPSC衍生的同種異體細胞療法,計劃用于治療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和實體瘤。根據協議,Century將獲得1.5億美元現金(1億美元預付款和5000萬美元股權投資),并有可能獲得超過30億美元的開發、監管和商業里程碑付款。
- 抗擊新冠病毒又一助力!這種益生菌竟可顯著增強新冠疫苗效果[ 2022-01-11 13:50 ]
- 新冠病毒不是孫悟空卻擁有七十二變的本領,十二月變異毒株奧密克戎的出現擾亂了大眾心緒,如今法國又再次檢測出變異毒株B.1.640.2,被命名為“IHU”。至此,新冠病毒已經出現如此多的變異毒株,那接種新冠疫苗究竟還有無防疫效果,對此,很多人存疑。而最新一項研究表明,一種益生菌竟能夠增強小鼠接種新冠疫苗后的免疫應答,或許能夠解答這個問題。
- Cell子刊:糖尿病治療新突破!科學家發現了獨立于胰島素之外的新降糖途徑[ 2022-01-10 14:18 ]
- 該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Cell Metabolism上,研究表明一種名為FGF1的激素通過抑制脂肪分解來調節血糖。和胰島素一樣,FGF1通過抑制脂肪分解來控制血糖,但這兩種激素的作用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這種獨特的差異可以使FGF1能夠安全和成功地降低胰島素抵抗患者的血糖。
- Neurology:警惕!工作中接觸低濃度甲醛可能會導致認知障礙疾病[ 2022-01-07 13:49 ]
- 近日,來自法國的蒙彼利埃大學的神經病學專家在國際知名期刊Neurology上發表了題為“Association Between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Formaldehyde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在工作期間長期接觸甲醛中可能與日后的認知障礙有關。
- “996”沒有“福報”!《柳葉刀》子刊:周工作時長不宜超過55小時[ 2022-01-06 13:57 ]
- 今天給你一個拒絕996的理由!科學家研究過一系列數據之后得出結論,與每周工作35至40小時的標準工作時間相比,每周工作55小時及以上的人群其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996”沒有“福報”,只會給身體帶來“包袱”。
- 劍指“癌中之王”!Science Advances:人工智能+多組學手段助力胰腺導管腺癌的早期檢測[ 2022-01-05 15:08 ]
- 代謝組學(metabolomics)可以收集、檢測和分析對生物活性和病理條件高度敏感的各種小分子代謝物,準確、穩健和低成本的代謝組學檢測方法為未來的疾病診斷提供了希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借助人工智能的方法,對組學數據進行分析并建立合適有效的檢測或驗證模型,應用于疾病診斷、分型及療效預測。
- 讓癌細胞“一睡不醒”!向腫瘤微環境中添加III型膠原蛋白可防止腫瘤復發和轉移[ 2022-01-04 13:40 ]
- 近日,來自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突發奇想:將腫瘤細胞永久地停留在休眠期(即細胞周期停滯于G0/G1期),一直“沉睡”下去!該研究近期發表于Nature Cancer,闡釋了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外基質對腫瘤細胞進入和維持休眠狀態的關鍵作用。
- T細胞“叛變”,竟協助化療后的腫瘤發生轉移![ 2021-12-31 13:27 ]
- 轉移(metastasis)是造成腫瘤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該過程涉及多個步驟,包括腫瘤細胞逃離原發腫瘤、侵入周圍的間質、侵入血管或淋巴管,并在血液循環系統中存活。最后,腫瘤細胞通過外滲的方式離開血管,在遠處的器官中擴散并形成繼發腫瘤。

西寶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電話:400-021-8158
公司傳真: 021-50272982
公司郵箱:
market@seebio.cn
公司地址:總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畢升路299弄11號502室 郵編:201204
研發生產中心:上海市浦東新區川宏路508號5幢 郵編:201202